人工植牙常作為缺牙的治療方式,雖然需要進行翻瓣手術,但隨著牙科醫學的進步,人工植牙的成功率也高達九成以上,失敗的一成常常是因為患者的牙周狀況不佳或者不良的生活習慣導致,很多植牙患者在進行植牙前醫師會建議進行補骨與補肉的手術,但有些患者卻不用,到底補骨的目的是什麼呢?如果沒有做會有影響嗎?星辰牙醫張瑞杰醫師在進行患者諮詢時常常碰到以上的問題,所以整理一下資料跟大家分享。
我們常常說植牙就像蓋房子一樣,房子要蓋的穩健地基穩不穩固很重要,植牙的地基就是我們的牙周,人工植體在牙周上要植的穩固,牙冠裝戴後能有如同真牙一般的咬合穩定性,齒槽骨內的骨頭密度與植入後的骨整合是很大的因素,齒槽骨固定住植體就像水泥固定住鋼筋,若水泥無法硬化穩固,植體就會搖搖晃晃,牙冠也就難以穩定,如此一來雖然進行的是植牙卻無法發揮其優勢,甚至可能造成植體周圍炎,所以醫師在評估患者牙周狀況後若因缺牙時間過長,骨質流失較嚴重時就會建議進行補骨手術,不僅能提供植牙成功率也能避免失敗後的後遺症。
補骨手術是針對齒槽骨嚴重流失骨質的患者,在植體植入前透過骨粉刺激骨質再生或進行填補,使齒槽骨有足夠的骨質穩固人工植體,以利承載假牙牙冠擁有良好的咬合力,但這些骨粉從何而來?骨粉的材質有分很多種價格也有所差別,基本上可將常用的骨粉分為四種:自體骨、異體骨、異種骨、人工骨。
自體骨:取用於患者自身的骨質,骨細胞較豐富,也同時擁有健康的生長因子,因取自患者自身,故不易產生排斥作用,同時也不須額外的骨粉費用,效果極佳。
異體骨:取用於他人捐贈的骨質,與自體骨相同擁有健康的生長因子,但因非來自自身,故可能產生使用上的排斥效果,價格也相對較昂貴,效果次於自體骨。
異種骨:取用於豬或牛等動物的骨頭,相對於自體骨與異體骨較容易取得,但因骨質非來自於人體,容易產生排斥作用,價格因來源不同有所差異。
人工骨:是一種複合式的骨質,以鈣為主要成分進行成分的合成,以人工方式產出較容易取得,非單純取自生物本體,排斥反應較低,價格也較為便宜。
補骨手術在牙科療程中屬於非健保的自費項目,醫師進行療程前會以局部麻醉降低患者療程中的不適,雖然名為補骨但目的不是取代原生齒槽骨的骨質,僅作為刺激原生骨質的生長,因此骨粉的添加日後也會因自身骨質密度增加而被吸收,無論任何手術都有一定的風險,星辰張瑞杰醫師在患者進行諮詢評估時會跟患者進行詳細的溝通說明,患者可將手術過程中與術後的擔心與張醫師詢問,補骨手術的失敗大多是因排斥現象造成發炎紅腫,也可能因為傷口未能好好照護導致發炎感染,這些都是植牙手術可先預見的問題,張瑞杰醫師也都有相關經驗進行處理,術後遵照醫師指示好好照顧傷口,且與醫師約定回診追蹤,以利後續植牙療程的進行。